一、庄周梦蝶原文
“昔者庄周梦为胡蝶,栩栩然胡蝶也,自喻适志与!不知周也。俄然觉,则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,胡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胡蝶,则必有分矣。此之谓物化。” ——《庄子·齐物论》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庄周梦蝶”出自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著作《庄子·齐物论》,以寓言形式探讨现实与虚幻的界限。庄子通过梦蝶故事,引发对生命、认知与存在本质的思考,成为道家哲学的核心典故之一。
三、哲学内涵
1.物我界限的消融:庄子提出“物化”概念,认为万物可相互转化,打破人对“自我”与“外物”的固化认知。
2.虚实辩证:梦与醒的模糊性,隐喻认知的局限性,主张以开放视角看待世界。
3.自由超脱:借蝴蝶的“适志”状态,传递挣脱世俗束缚、追求精神自在的理念。
四、文化影响
“庄周梦蝶”被广泛引用于诗词、艺术中,如李商隐《锦瑟》中“庄生晓梦迷蝴蝶”一句,成为文人表达人生恍然、哲思的经典意象。
五、常见问题
本文完整呈现原文,结合浅白解读,适合快速理解典故背景与哲学价值,满足传统文化爱好者、学生及哲学初学者的检索需求。